日前高雄左營槍擊案再次把「權利車」推到社會焦點。這起案件兇嫌駕駛 BMW 權利車逃逸,途中焚車、棄械,再透過接應車輛成功脫逃。這不只是單一起案件的偶發,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。
一、權利車的灰色存在
所謂權利車,是指車輛名義仍屬於金融機構或原車主,但實際使用權卻被私下轉讓。這樣的制度模糊,形成交易市場,長期被犯罪者利用。車籍資料與使用人脫節,使得追查困難、責任歸屬模糊。
二、制度漏洞與治安風險
金融機構在車輛貸款斷頭後,通常僅關注回收成本,缺乏追蹤實際使用的機制;而現行法規,對「僅轉讓使用權」的黑市買賣沒有明確規範。這兩者疊加,造成制度性漏洞。對警方而言,這意味著案件偵辦要投入更多人力、時間與跨域合作,僅為了彌補制度留下的縫隙。
三、犯罪利用的手法演進
過去嫌犯多以贓車或偽造車牌規避追查,如今則進一步利用「權利車」這種灰色市場產物。它既有「合法外觀」,又能在必要時棄置切斷證據鏈,讓犯罪偵辦更加困難。這種趨勢值得社會高度警惕。
四、警方辦案的啟示
在高雄案件中,警方最終仍透過影像比對、轉手鏈追查,逐步還原逃逸動線,並掌握共犯。這證明專業偵辦與縝密分析仍是破解犯罪的關鍵。但也提醒我們,警方的專業與努力不應總是用來「彌補制度缺陷」;制度應當先行,警方才有餘力投入更深層次的治安維護。
五、社會該思考的方向
面對權利車問題,僅靠警方無法根治。必須從三方面著手:
(1) 金融監管強化:要求金融機構建立車輛流向追蹤機制。
(2) 法規補強:針對「僅轉讓使用權」的黑市買賣訂立明確規範。
(3) 警民合作:社會必須提高警覺,不因便宜而購買風險車輛。
總體來說,權利車不是單純的汽車買賣問題,而是一個制度與治安交疊的漏洞。若不正視,將成為更多重大刑案的助燃器。這是一次案件給社會的警訊,也是提醒政府必須行動的理由。

權利車現象──制度縫隙下的治安黑洞
- 2025/09/16